從0到1:Evernote 快速上手秘訣(工具篇)

Sean Lin
13 min readFeb 29, 2020

--

從0到1:Evernote 快速上手秘訣(工具篇)

文章品質
 4.3/5

在現代快速變遷的時代,最需要的能力不是「學歷」,而是「學習力」,我們不能再用以往的學習方式來適應現代社會環境,大概將近80%的新鮮人找的工作並非本科系,10年後的工作幾乎完全與本科系無關,經過四年的專業訓練可能只能應付出社會前三年的時間而已,本篇文章將告訴你如何使用Evernote 來讓自己變得更專業,如果您是初使用者那最適合閱覽此篇。

重點摘要

Why Evernote?
初學者要如何開始呢?
蒐集:最快掌握資料方式
隨筆:抓住靈感的瞬間
強化:重組思考脈絡

Why Evernote ?

如果您會觀看這篇文章一定是出於「某種目的」,無論是做報告蒐集資料、培養興趣或只是單純出於好奇,但可能對Evernote 這項工具有一點懷疑的話,建議看完這小節,如果您已經有很明確的目的跟想法,可以直接跳到使用秘訣:蒐集隨筆強化專案
使用目的
針對大部分Evernote 的初使用者來說,使用目的通常都會比較單純,比如:存放感興趣的資料、上課的筆記、主管開會的重點等等,初學者大多的筆記數量可能在100則以內,每則的字數也可能只有幾句,我這邊也比較建議筆記的方式越簡單越好,如果想要更進階想了解強大的管理能力,我之後會再寫一篇《從A到A++:使用Evernote 通往專家的路(觀念篇)》,進階的篇章就會比較強調新心法,使用的技巧網路都很容易找得到,本文會圍繞以下的情境來做說明。

培養興趣:大眾
任務規劃:上班族、小資族、旅行者
創作者:寫作家、設計師

差異與比較
Evernote
Evernote 最大的特性就是輕鬆地將破碎資料整理在一起,最後統整成一則筆記輸出,各筆記之間的連結性強,最後變成自己的百科全書,不同的整理方式對應到不同的使用情境,使用的三大技巧蒐集、隨筆、強化貫穿了各種使用情境,隨個人喜好搭配使用。可以用連結的方式將你的成果分享給他人,也可共筆整理,如果有整理自己的範本會提高很多效率。但很多網上不願意繼續使用的原因大多是因為筆記的美觀,對大部分的筆記應用Evernote 不算是精美呈現,如果真的很在乎單則筆記的排版與美觀等,那可能就不適合你了。

優:快速蒐集、連結筆記、跨裝置同步、分類方式自由

缺:入手難度相對高、不知該如何分類/標籤

Google Keep
Keep 在使用上非常的簡單,是我認為最符合優使性(Usability)的作品,可以完全不用說明或是引導,也不會在使用上遇到挫折,尤其對輕度使用者或「懶得寫字」的使用者更適合不過了,這APP的使用目的傾向於效率與靈感,只要幾個字就可以像Post-it 般輕易滑動,任務結束即可刪除,也可以當作簡單的 To-do list ,用完即刪,保持工作任務的效率,但久了就會累積過多「好像很棒的點子」,但可能不會在用上到,而資訊也是破碎的也難以立即分享給他人看。對我來說資訊在上面只是保持著「過客」而已,主要可能會把完整的想法紀錄在實體筆記本,小編我自己也有一個想法筆記本

優:任務卡片、效率、靈感

缺:難以統整資訊、難以保留完整筆記資料

熊掌記
如果你對於筆記在乎美感,又不想花太多心思去排版的話,熊掌記可能是比較適合你的,他的排版方式類似於網頁排版,可以輕易用H1, H2, H3 以及縮排的方式,快速完成精美排版,如果妳是旅遊部落客,或是單篇文章不斷的撰寫的媒體人,是非常適合的,在裝置的同步方面算是快速的,熊掌記跟Evernote 的使用性質較為貼近,如果想入手可以多方嘗試比較。

優:精美、輕量使用、寫作體驗佳、類網頁使用方式

缺:無法畫圖筆記、無網頁版、無法用分享連結、只適用Mac & iOS

OneNote
一直以來大部分的使用者都在OneNote與Evernote 之間做選擇,形成兩大派系相互比較,的確有實質上需求的差異,但滿多層面是有重複的,主要因素是為了學習而使用,但學習的方法因人而異,如果不是適合自己的方式、不順手,可以立馬換掉。OneNote 的最大特色是可以用畫圖、概念圖、拖移整理等方式做筆記,並且在檔案的操作方式與Microsoft Office 的產品雷同,所以對一般人來說也算是好入手的,然而做完筆記可以用連結的方式分享,亦可以與他人共筆,另外註冊的同時就有5GB的容量,對輕度使用者來說非常的夠用。

優:與他人共筆、連結分享、巢式檔案管理、免費容量大

缺:單篇文章需要整理時間、資料多難以管理、筆記間的連結性差

Notion
Notion 品牌口號「All-in-one workspace」,顧名思義它能做的事情可以很龐大,團隊共同空間(workspace)共筆資料、協作表格,甚至可以像Trello 那樣類似卡片、標籤去管理任務,筆記內也可嵌入各種檔案,串接不同的第三方應用API亦可,一樣也有分享連結成網頁,製作一個獨特的產品wiki 資料網頁也可以,如果要一次給出很多整理的資訊非Notion 莫屬了。範例:ML/ DataScience Resources

優:團隊協作、適合跨領域協作、整合能力強、跨裝置同步佳

缺:功能龐大難以入手、不適合學習筆記

經驗分享
曾經在工作上被老闆提醒說「要累積自己啊!」,這句話很有意思,一般人可能覺得這句話沒什麼不對,但在我聽起來並不是字面上這麼單純,因為每個人都知道要累積自己,而我也是,但為何老闆還是說出這句話來提醒我,背後的意思是「你的累積在實務上沒有起作用!
累積是為了實務應用,當無法應用時可割可棄
網上其實本來就有很多關於Evernote 的使用技巧,但這篇除了講技巧之外,更講究使用背後的初衷與目的,盡可能讓初學者不是單純在「操作工具」,而是「長久經營」下的使用技巧,可割可棄的操作手法其實是Evernote的一大特色,什麼意思呢?我會先蒐集很多資料成一則又一則的筆記,最後把沒有用筆記給丟掉;另一部分則是連結能力,有一則是統整筆記,將我想要的資訊統整歸納,並且把其他的筆記連結也整理進去,每個想法跟學習的成果相互連結,不只是筆“記”而已,而是知識網的連結,最後可以將完整的筆記變成網頁連結,給他人觀看只要瀏覽網頁就好,無須登入,也就是說無論合作的人是否有Evernote 都能輕易的將資訊傳遞出去。

初學者要如何開始呢?

大部分第一次使用Evernote 會經歷三種階段:好奇、困惑、混亂。如果您是剛剛才開始使用會有一種「我需要使用,但不知道怎麼開始」的狀態,接下來就會開始google 調查一堆功能,就開始各種實務上的「小實驗」,當實驗失敗就進入困惑期→「我標籤怎麼分?我該新增筆記本嗎?這些東西怎麼統整在一起?」,這時候大概一半的人就會想換其他簡單的應用程式,隨著時間的推移,資料一多,發現資料越來越難找,呈現也越來越亂,開始進入混亂期,這時候就考驗個人獨特的管理能力了。

單純的蒐集你感興趣的事物

首先,先單純蒐集你感興趣的事物,無論是你腦袋想出來的,還是網路上擷取下來,通通放到同一個「筆記本」(要分類嗎?不用!),你只需要將Evernote 當成寶箱就好,如同我小時候寶箱裡塞了一堆四驅車、鋼彈、模型、漫畫,通通收藏在一個寶箱裡,然後你偶爾看看筆記,有時稍微修改裡面的內容 (但先不要狂修改筆記,看過有印象就好),但只要一個筆記本叫做「我的寶箱」。大概到了20則筆記後,視情況覺得該分類了,新增第二個筆記本叫「精華區」,將「我的寶箱」裡幾個還不錯記事移動到「精華區」,這時候可以在精華區細細品味 每則筆記有何特別之處。最後將精華區裡你已經整理過的記事,應當算是精華中的精華,將其移至第三本筆記本叫「構思區」,在這筆記本裡只會整理你最主要研究的1~2則記事,這也會成為你最後的成果,這就是最適合大眾的「集中篩選法

例如「研究鳥類」這件事情:

我的寶箱:蒐集網路各種有關鳥類、我臨時想到的概念、我拍攝到一些圖片。
精華區:有關飛行中、有翅膀的畫面、網上解說翅膀的構造。
構思區:研究「翅膀的比例如何影響鳥類飛行」,把整理好的資料彙整到構思區,將想法集中在一則主記事「研究成果」。
重點:初學者採用集中篩選法

決定你的筆記架構
夜貓這裡推薦三種架構,分別是集中篩選法、專案管理法、團隊協作法,目前筆者推薦集中篩選法,其他的架構方式對於初使用者來說可能稍微困難一些,但是只要記住,只有三個步驟:

擷取資料到靈感區。
將精華筆記移到加工區。
能夠轉化成果的記事移到構思區。​

集中篩選法

集中篩選法
先將想法集中在靈感區,記事多可以用標籤管理,然後將記事萃取到加工區,在筆記中加入自己的想法,最後將最重要的記事,移到構思區,整理成1~2則研究成果,之後將最後成果放到至封存區/專案區,以便日後再次提取。1. 擷取資料到靈感區。 2. 將精華移到加工區。 3. 能夠轉化成果的記事移到構思區。

專案管理法
依照不同專案A、B、C,排定該專案所需要的元素,並且每則專案必須含有專案主記事,在依標籤歸納專案進度、排程狀況、緊急事件、臨時動議等,最後統整各專案主記事,視專案情況匯報給利益關係人。

團隊協作法
將記事分成「個人」、「共創」、「代辦事項」,因為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分類及管理方式,在共創區極有可能不是自己最擅長管理的方式,共創區就是團隊溝通好需要哪些元素,將各個的開會及任務內容丟到代辦事項,再依照自己的工作方式整理歸納丟回共創區。
命名排序技巧:身心舒暢
Evernote 的命名是有學問的,記事的三大排序方法,依更新日期、建立日期、標題名稱來做排序,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來做選擇。另外,堆疊 (Stack)、筆記本、標籤是依照第一個字筆劃大小、數字大小、A-Z排序,我是一個滿在乎排序的人,所以我一切都是會井然有序的排列好。

注意:初學者僅要將記事 (note) 排列好即可,如果記事數量不多就先不要用標籤,記事多跟記事少有很大的管理差異。

Stack Name

Stack Name

Notebook Name

Notebook Name

Note Name

Note Name

Tag Name

Tag Name

Previous
Next
記事連結:建構知識網
在Evernote最需要學的就是使用內部連結以及共用連結的快捷鍵,只要使用以下的連結快捷鍵,然後在你想要的筆記直接貼上即可,內部連結與共用連結差在哪呢?內部連結主要是貼在自己的記事中,也就是將A內部連結貼在B 記事中,就會出現綠色的連結,點進去就能輕易的在自己的筆記中穿梭。共用連結則是,直接複製連結傳給別人,別人就能夠透過網頁瀏覽器中是出來,即便他沒有Evernote 帳戶也可以 (內部連結就看不到了),中間修改筆記內容,網頁也會跟著修改,以下是筆記範例

Mac 內部連結快捷鍵:Ctrl⌃ + Opt⌥ + Cmd⌘ + Space

Mac 共用連結快捷鍵:Cmd⌘ + /

Windows 內部連結快捷鍵:Ctrl + Atl + L

Windows 共用連結快捷鍵:Ctrl + /

製作範本:效率至上
當Evernote 變成你生活中的一部分,可以選擇更有效率的整理你想要的資訊,將日常routine 的事務客製一則範本,之後只要新增筆記後導入範本即可。我從2016年開始每週一則週計畫,累計至今有177則記事,一旦我要找尋過去某一時段在做什麼,透過內部連結回到過去所做的筆記。以下佛心製作了windows 阪及Mac 版的週計畫,點擊以下連結獲得Evernote 範本。


週計劃- Windows 版


週計劃- Mac 版

蒐集:最快掌握資料的方式

將資源蒐集並加以運用是人類的本能,“資訊”也是如此,Evernote 的免費服務中包含瀏覽器擷取器(Web Clipper),透過瀏覽器插件,按個鈕就能夠將網頁文章擷取到Evernote 裡,這也是對於初使用者必學的技能。

回顧集中篩選法,只要是一開始接觸的使用者,建議先從找資料擷取開始,將擷取資料到自己的「寶箱」,筆者的寶箱名稱為「※文章資料庫」,讓自己累積資料歸納整理,資料多就可以慢慢整理成自己的智庫。

Safari Evernote Web Clipper

Chrome Evernote Web Clipper

隨筆:抓住靈感的瞬間

這裡要講的重點是「如何抓到靈感」,很多時候我們腦袋一閃的念頭,很可能馬上就忘了,或是今天想了一個很有趣的點子,但是當下無法馬上使用,很可能就錯過靈感的機會。

使用電腦情境:

當自己正在使用電腦找尋報告的資料時,突然想到某領域居然與我做的專案有重疊之處,我必須要趕快把這驚人又偉大的關鍵給記錄下來。

此時按下 ⌃+⌘+N,上方就會出現一個小視窗,馬上打入想要的關鍵字。

使用手機情境:

當自己走在路上,突然看到路人有個奇怪的購買現象,我覺得要當場紀錄,或許可以應用在工作場合上。

這裏筆者要提醒大家,如果太專注於排版或架構的話,就不能夠專注當下,將「關鍵字」紀錄起來才是重點。

強化:重組思考脈絡

強化思考脈絡是所有筆記 APP 的重點,但Evernote 的方式是在於碎片化資訊重組,上述提到的集中篩選法的概念即是如此,將多方面的資料集中蒐集,經過反思後再萃取,最後在構思區及建構自己的脈絡,並且善用連結的方式,將來自不同面向的資訊串連起來,讓自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構資料。

集中篩選法

將資料集中後,萃取出來,接者重組成自己的脈絡。

--

--